勇担转型重任 勇当科创尖兵
李晨昊
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就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出全面部署,并号召要“为国担当、勇为尖兵”,充分彰显了上海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。作为市委明确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主阵地,宝山区始终将科技创新引领转型升级作为未来发展的“华山一条路”,勇担转型重任、勇当科创尖兵,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持续发力,实现从“打基础”到“建框架”再到“强功能”的递进发展,在全市科创版图中凸显功能、贡献力量。
推动科创要素集聚
围绕“创新策源+概念验证+中试孵化+产业承接”的转化全链条,推动技术、平台、资本、场景等各类创新资源向重点领域、关键环节集中,提高科创浓度和密度。强化创新策源功能,已建成吴淞材料实验室,引入细胞国家工程研究中心,产出了一批引领性科研成果,将进一步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,努力在细分赛道锻造核心优势。同时,在已组建合成生物等8个创新联合体的基础上,支持更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更多高能级创新联合体。布局概念验证中心,已成功认定11家概念验证中心,将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设高质量概念验证平台,推动更多原始创新“想法”变成看得见、摸得着的“样品”。做强中试孵化平台,在市级特色产业园布局建设一批中试熟化平台,推动孵化器从“物业出租+基础服务”的2.0版向“投资+场景等全要素赋能”的3.0版、4.0版升级,实现质的提升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,已和上海大学、复旦大学、同济大学、北京大学等一批高校合作共建大学科技园,形成了西有环上大科技创新核、东有复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的“一核一带”集群发展态势,将吸引更多高校设立大学科技园,打造具有宝山区特色的成果转化品牌。
推动科创活力迸发
在集聚要素、提升浓度的同时,注重让每一份创新活力充分涌动。以创新的机制激发活力,全面推进“风险共担”和“全链条加速”机制,持续深化“先投后股”等国家级改革试点和“先租后股”“先服务后股”等制度创新,助力科创项目从早期萌芽到快速成长,汇聚起“科学家敢干、资本敢投、企业敢闯、政府敢支持”的创新活力。以专业的服务保障活力,通过资源共享、供需对接平台,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;通过导入一批研发服务、专业设计、知识产权、技术转移等专业服务机构,引培一批技术经理人,为成果转化提供专业力量支撑。以良好的氛围滋养活力,尊重首创精神,善待新生事物,让宝山区涌现出更多想创新、能创新、善创新的主体。
推动科创产业壮大
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落脚点。宝山区将进一步融入全市产业布局,聚焦区域重点发展的“六大产业”,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。培育壮大支柱产业,做大做强机器人及高端装备、新材料、工业服务业等“市区协同”千亿元级产业集群,推动邮轮旅游、绿色低碳、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做优做特。改造升级传统产业,持续推动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迈进,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。前瞻布局未来产业,当前,着力在人形机器人、低空经济等有条件的重点赛道率先突破,中期将在未来智能、未来材料等基础较好的先导领域加快推进,远期将瞄准脑机接口、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,积极抢占战略制高点。优化产业空间布局,推动吴淞、南大、滨江“三箭齐发”向“一核两翼”拓展,构建起“大吴淞、东产业、西科创”组成的空间发展新格局。推动“产业园区”向“产出高地”转变,实现集约紧凑、功能复合、低碳高效发展。
推动科创生态优化
着力打造一流人才生态、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。人才引育方面,搭建产才融合发展的桥梁,围绕产业链建强人才链,全力引育一批战略人才、顶尖人才。厚植青年人才成长的沃土,实施“伴飞计划”,支持他们勇立潮头、崭露头角。筑牢人才安居乐业的根基,聚焦“住教医行游”等核心需求,做优“五个一”人才服务体系,确保人才引得来、住得起、留得下、发展好。政策供给方面,更加注重突出科创、落地兑现、动态优化,形成导向鲜明、支撑有力的政策体系。为企服务方面,调研走访不仅“问需于企”更“问效于企”,企业办事不仅“能办通办”更“好办快办”,倾情倾力呵护科创企业发展壮大。
(作者为宝山区委书记)
本文刊于《上海宣传通讯》2025年第17期“学习贯彻落实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精神”栏目
金鼎配资-第一配资门户-配资查询平台-配资开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