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清朝的覆灭,很多人认为与慈禧太后密切相关,认为她是导致清王朝灭亡的最大罪魁。然而,作为亲历者的末代皇帝溥仪却持有不同的观点。在溥仪看来,虽然慈禧的无能加速了清朝的衰亡,但并非她才是最终的罪魁,实际上有一个人比她更应为大清的灭亡负责。那么,这个人究竟是谁,他又做了什么,导致了清王朝的灭亡呢?
1908年,年仅三岁的溥仪登基成为清朝的新皇帝,实际上他更多是慈禧太后的傀儡。慈禧通过对溥仪和其父亲的掌控,紧握着国家政权,几乎决定着国家的发展方向。但权力终究不是永恒的,随着人老命尽,慈禧太后也未能免俗。溥仪即位的仅一年后,慈禧便去世,慈禧的去世意味着一场关于皇权的争夺战即将拉开帷幕。朝中各方势力都开始觊觎溥仪的控制权,谁能拿下溥仪,谁就能掌控大清的实际政权。此时,没有人关心慈禧与死神的较量,而是各方都在摩拳擦掌,等待最后的胜利者。而在这场权力斗争中,最终胜出的正是奕劻。
展开剩余80%奕劻,生于1838年,成长于清朝,年幼时便与其他孩子有些不同。他不热衷于诗书画艺,却对金钱充满了兴趣,小时候便显露出了强烈的财务欲望,甚至愿意为钱做任何事。家庭长辈见他如此,便通过诱导他从政,希望借此激发他学习的动力。奕劻经过不懈努力,最终成了贝勒,虽然未能达到他理想中的财富,但得到了显赫的社会地位,满足了他对虚荣的渴求。此外,工作较为清闲,工资也不低。无事时,他便练习书法、绘画,陶冶情操。殊不知,这一爱好却意外吸引了慈禧的注意。
某次,宫廷为宴会准备,奕劻便在会上题字祝愿大清国运昌盛。慈禧在看到这幅字后,大为赞赏,称赞奕劻的书法水平。自此,奕劻便逐渐成为慈禧的宠臣,成了她的私人书信代写者,并获得了极高的信任。在慈禧的庇护下,奕劻的事业如日中天,职位不断攀升。尤其是同治帝去世后,年仅六岁的光绪帝继位,而慈禧则通过发动辛酉政变,牢牢掌握了实际政权。此后每一位皇帝,实际上都成了她的傀儡。
在这一过程中,奕劻对慈禧始终忠心耿耿,不仅逐步积累权力,还从她的宠信中获得了丰厚的物质奖励。由此,他一跃成为了庆亲王,实现了阶级的飞跃。从前那个默默无闻的小官员,如今已是朝中炙手可热的人物。奕劻深知慈禧给予了他如今的一切,因此竭尽全力讨好她,用各种稀罕的玩意和珍品来取悦慈禧,时常见她因他的巧妙逗趣而发笑。慈禧喜欢奕劻,他便更加肆无忌惮,接受贿赂、收受礼物,手上积攒了大量的财富。奕劻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,甚至开始肆意贪污,成为了清朝最大的贪官。
但尽管如此,奕劻始终没有忘记慈禧,是她给予了他这一切辉煌。为了讨得慈禧欢心,奕劻不仅大肆收受贿赂,还购买了大量珍奇异品来讨她欢心,慈禧对这些“小伎俩”十分喜欢,奕劻也因此稳稳地巩固了自己在宫中的地位。因为他的所作所为,整个朝堂充斥着腐败,官员们纷纷向奕劻进贡,想要通过他得到更高的职务。奕劻几乎成为了清朝的实际掌控者,手中的财富已远远超过了国库。
然而,奕劻的所作所为并没有止步于此。在慈禧去世后,奕劻手中的权力几乎与清朝国库并肩。此时,列强的侵略让大清不得不一次次割地赔款,国库日渐空虚,而奕劻却在朝中大肆敛财,导致国家财政几近枯竭。更为荒唐的是,他开始以贪污收受巨额行贿来买卖官职,官员的职务几乎成了商品。溥仪对此极为气愤,认为奕劻正是清朝灭亡的罪魁祸首。
奕劻的行径不仅让朝堂内的官员堕落,也吸引了许多别有用心的人。袁世凯便看到了奕劻的贪婪,利用大量金钱将他收买,帮助自己一步步走向权力的巅峰。辛亥革命爆发后,袁世凯通过兵变逼迫溥仪退位,清朝的命运也因此走向终结。奕劻在这场政治斗争中充当了重要的“推手”,袁世凯能借此机会称帝,正是奕劻的支持为他铺平了道路。因此,溥仪毫不犹豫地将清朝覆灭的责任归咎于奕劻。
随着袁世凯的胜利,奕劻的地位也随之改变。尽管他曾是清朝最有权势的红人,但在政变后,随着新政府的建立,他的权力逐渐消退。奕劻因其曾是慈禧的宠臣,逐渐失去了利用价值,因此他在政权更替后遭遇了许多打压。奕劻的家族,为了保护他,建议他暂时避难天津。然而,奕劻执意留下,试图保护自己巨额的财富,但最终,在袁世凯的政治清洗下,奕劻只得离开京城,最终死于天津租界。
奕劻的死并未让他的一家得到安宁,奕劻死后,他的家人竟然以无耻的方式,迫使溥仪为奕劻赠送封号,最终在溥仪的强烈反感下,奕劻被赐予了“密”字谥号,这也证明了奕劻及其家族的极度贪婪。正因为奕劻的所作所为,溥仪才会如此咬牙切齿地提起他,认为他是清朝灭亡的真正罪魁之一。
总而言之,奕劻的贪婪与腐化无疑加速了清王朝的覆灭,他的作为不仅摧毁了朝堂的清明,也破坏了国家的根基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鼎配资-第一配资门户-配资查询平台-配资开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